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以教学型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立身之本,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坚持“政治建院、教学立院、研究兴院、人才强院、文化活院、依规治院”的办院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在建设中加强,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善用“大思政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图:举办“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理论研讨会
一、行稳致远,全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拧紧思想政治建设“总开关”,构筑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打造政治统领“强引擎”。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思政课建设方向正确、行稳致远。学校定期研究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第五次党代会报告、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制定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思政课建设实施细则、行动方案等,不折不扣落实思政课专任教师岗位津贴、职称评审“三单”,千方百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书记、校长坚持“同上一堂思政课”,上好“开学第一课”。校领导走进思政课堂授课、听课,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调研思政课建设,既坚持了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增强了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信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色,聚焦“党建+思政+艺术”,坚持党建引领,打牢底色夯实思政教育教学根基,凸显思政砥柱作用,发挥党建与思政协同,思政和艺术互融。在构建党建引领、理论铸魂、艺术赋能的学校“大思政课”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被云南省教育工委选树为“第三批示范院(系)党组织”、多次获学校“宣传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教师第三党支部获批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两次获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4人获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获批教育部科技部等八部门授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图: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被云南省教育工委选树为“第三批示范院(系)党组织”
图:宣传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图:教师第三党支部获批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图: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
图: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
图:2024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优秀组织奖
二、守正创新,建设“六个要”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强化价值引领、凝聚思想共识,展现干事创业新作为。把牢价值引领方向盘,酿造感恩奋进粘合剂,画好协同育人同心圆。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思政课建设的强劲动力,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建设“经师”与“人师”统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抓好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组织常态化的集中备课、研讨、培训和展示,从教师“讲好”向学生“学好”延伸。目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已锻造成为一支高素质人才方阵。现有的30名专职教师中,副高级职称以上13人,占43%。博士8人,在读博士2人,占33%。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学比赛捷报频传。2名教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中荣获二等奖。在省级择优遴选的基础上,选派了4位教师代表我省参加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4位教师均获二等奖。五年来,思政课教师在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9项和二、三等奖若干项。参与的2个团队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二等奖。1名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第六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另一方面是通过项目带动理论宣讲成果丰硕。2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5项成果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个教改项目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列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指导并选送多件学生作品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并多次获奖;主创的“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作品获省级一、二等奖;2名教师获“教育部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1名教师获“五一巾帼标兵”称号,脱贫攻坚工作中,1名教师获“云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以及“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三、启智润心,三大举措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通过开设周五“学思悟”思政理论大讲坛研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每月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磨课”等三大举措,持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十三五”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项目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出版物1项,获得科研经费近50万元。教师论文、课件等获得省级及以上奖20项。
研修阐释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创设周五“学思悟”思政理论大讲坛以来,集中学习、宣讲、阐释党的创新理论,让思政课“实起来”。将枯燥无味的文件语言变成富有“时代味”“真理味”的生动讲述,真正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三进”“燃”起来,让学生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实现入脑入心。
高质量集体备课是保证每一堂思政课都有效的关键。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发挥“统编教材+配套课件+示范讲义+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研究阐释”合力作用,推动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磨课”是践行“八个相统一”的重要保障。通过大力推广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在专家指导下,教研室集体精心打磨出越来越多让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高质量思政课。
图:2019年牛宇教育部展示二等奖
图:2021年夏能教育部展示二等奖
图:牛宇获奖证书
图:夏能获奖证书
图:和媛燕获奖证书
图:宾岩获奖证书
四、协同育人,建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推动建立思政教育共同体,整合发挥综合艺术院校资源优势,协同育人,为“大思政课”建设作出新探索,打破思政课的“听——讲”壁垒,激活思政育人全链条的发动引擎。2022年获批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云南艺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术精品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聚焦“党建+思政+艺术”,主动介入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升师生的思政教育理论素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推进思政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作展演、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把思政教育融入文艺创作、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把思政工作融入专业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创业、毕业教育等工作中。围绕大局、紧跟大势、聚焦大事,依托基地建设,以“按需定制,精准传递”的理念,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各方面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困惑所在、期待所在,找准学生的“心结”,根据实际实施“菜单式”宣讲,广泛倾听学生诉求,把“听得到”作为了解学生的第一步;用心用情讲好理论,把“听得懂”作为理论宣讲“讲得好”最好的例证,真正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塑造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工作品牌。进一步打好宣传牌,探索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路径。联合全国部分艺术院校,面向全国开设“艺术名家领读经典”公开课。3名教师分别入选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教育工委和共青团云南省委宣传团成员。基地项目的新闻报道——“怎么讲好‘五个故事’?他们用雕塑来回答”,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报道后的浏览量近60万。“云南艺术学院:在这里,思政教育牵手创意设计”在人民网报道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进行了转载。
图:获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之一
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之二
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之三
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之四
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审一校:宾岩
二审二校:陈瑞琪
三审三校:李三强、付梅